本站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三纲说的来源、形成与异化

2021-06-02|点击数:

讲座题目:三纲说的来源、形成与异化

主讲人:丁四新

主持人:荆雨

 间:202164(周) 19:00-21:00

线上腾讯会议:193 227 987

学者简介:

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等。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特聘教授、湖北省周易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儒家经学的研究。著作有《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先秦哲学探索》《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容提要:

郭店简《六德》篇提出了“三大法”或“六位”的位分伦理学说。《成之闻之》篇继而以“天常”或“大常”肯定此一伦理学系统,以“天”作为其存在意义的终极根源。孔子是三大法说或六位说的集大成者,是其理论系统的正式提出者和构建者。此三大法说或大常说,与汉人的三纲说高度相似。“大法”即“纲”之义。孔子的三大法说与汉人的三纲说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来源,是其第一个阶段。实质意义上的“三纲”观念出现很早,名义上的“三纲”概念在先秦已隐约出现,汉初正式出现了“三纲”一词。三纲说的提出,乃位分伦理学不断纲常化的结果。董仲舒虽然不是三纲说的提出者,但是他以天道观论证其合理性,并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命题,其理论贡献是突出的。“三纲”有多方面的含义,其作为位分伦理之主干或基本结构义是至为明显的。而且,无论是董子还是《白虎通》的三纲说,都以“匹合”为第一义和第一原理;“主从”义则必须居于“匹合”义之下,并受到后者的严格限定。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其实出自《礼纬·含文嘉》。此种三纲说未得汉人三纲说之大义,是对汉人正统三纲说的扭曲和异化,又因其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故应遭到否定和批判。

Copyright ©2016 marxism.ne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