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康德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政治伦理论坛在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召开。论坛由社会科学处、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主办,与会学者就“康德与人类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会议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任志锋教授主持,社科处副处长王子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学者致欢迎辞。

本次会议分为四个主题,学者们围绕技术时代面临的诸多政治伦理问题,就康德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展开了充分讨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院长程彪教授主持了“技术时代下的政治伦理”主题研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姚大志教授提出要将“社会为什么需要有制度规则”和“个人为什么需要服从制度规则”分开解释,以利益解释前者,以公平解释后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贺来教授从康德的“人的自主性”理解出发,着眼于“人的自主性”与“成熟的人”的内在一致性,寻找康德自主性概念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晏辉教授以权力概念为核心,试图从天性与习性、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内在结构中,探寻将权力应用于实现终极之善的人性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海平教授从人世间的三种形态,即“家-人”间-“国-人”间-“类-人”间,通过“以人为类”和“类以为人”,寻找永久和平观念下的AI伦理治理的文明观和伦理观。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编审由阳主持了“道德与政治之间”主题研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葛四友教授针对AI时代下人力生态的变化,认为应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重新阐释,以“共享理念”“贡献与所得相匹配”“以人为本”作为全民基本收入计划(UBI)的理论基础,寻找一种道德主义的诠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晋运锋教授聚焦于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主张把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解释成充足论的正义理论,从而克服单纯从平等分配的角度思考分配正义理论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魏书胜教授认为,康德道德准则的普遍性是基于实体存在论的抽象普遍性,在马克思的关系存在论中重新理解道德准则,能够破解康德道德哲学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困难。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常江教授则提出了重新理解和思考康德的三重视角:从时代现实理解康德思想、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中把握康德哲学和以未来视角看待康德传统。
吉林省社科院张利明研究员主持了“尊严、人性与价值”主题研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王咏诗副教授认为,康德的先验概念更倾向于经验的界限,而胡塞尔的先验概念更多地指向内在超越的维度,故先验人类学与先验主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罗喜副教授聚焦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意志自由演绎,他指出理性事实是意志自由推理的基础与前提。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贺念副教授针对康德人性公式遭遇的批判为其辩护,认为行动和行为应该被区分讨论,要从行动的逻辑结构出发分析尊严是否受到侵害,避免单纯考虑手段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刘静副教授在后人类时代的境遇中,面对尊严理论的当代争论,重新反思自主性和尊严之间深层的思想关系,提出道德自主性才是人之为人的尊严基础,从义务的视角去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后人类尊严观。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刘金山副教授则聚焦康德“‘是’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这一格言进行讨论,认为实在性标准最为可靠,即存在不在实在性范畴之中,以此表明康德的观点与笛卡尔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不相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王晓主持了“面向未来:人类与后人类”主题研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李守利副教授认为综合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能力,对综合能力的进一步理解和诠释有助于厘清人与动物、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并解释人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运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罗兴刚副教授围绕叔本华所提出的“伦理学是否需要形而上学基础”的质疑进行讨论,指出叔本华没有真正理解康德,康德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路径和方法,提出既要回到康德,又要走出康德,完成哲学对话与现实的结合。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博士生柏松子认为,康德道德哲学主体虽以一般理性存在者为对象,但具有人类意识特征的理性存在者即人类存在者才是理论构建的实际起点与归宿。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博士生毛宇泽依据纳斯鲍姆的能力进路,倡导面向未来的AI情感“能力敏感性设计”导向。

会议的闭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魏书胜教授致辞。本次会议为学者及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加深了校际间人文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伦理学研究和新文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