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15:00-17:00,作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部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做客“仿吾名家讲坛”,以“公天下思想的历史源流与现代意义”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此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有近300名师生参加。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荆雨教授主持。
郑开教授以“公天下思想的历史源流”为切入点,点明了在思想史上要把握“公”或“公”“私”分离的观念,不能把礼乐文明作为源头来看。在封建制度下,以自我为核心的远近亲疏形成了人伦关系里的差序格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在此之中无法彰显明确的“公”的意识。郑开教授引用《易传》“天下文明”强调了“天下”这个概念从一开始,便饱含了文化价值观念。进而指出,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特别强调“公”,在推动“公”的思想发展方面最为有力,阐释最为清晰,尤其是黄老学派“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思想的提出具有超前于时代的意义。随后,郑开教授引介《礼记·礼运》“天下为公”思想,分析认为虽然“公天下”在秦汉之后的政治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实现,但儒道法各家通过对“公天下”观念的阐释已经形成“公天下”意识。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站在时代的边缘来审视“公天下”的问题。讲座最后,郑开教授做出总结:在新时代挖掘“天下”观念的意义需要我们不置外于世界历史的潮流,当今时代的“天下”与中国古代“天下”有所不同,过去的“天下”虽是一个超政治的文明概念,但是它也局限于自身的地域性,要挖掘“天下”观念的现代意义首先要对过去的区域性的社会政治模式进行重塑,进而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进一步把“公天下”的意识扩展到全球文明,放在一个共同的世界历史体系中彰显其价值。
在互动问答环节,郑开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变法运动和‘公’的意识之间更为细致的因果关系”“道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能提供怎样的养分”等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本次讲座持续将近两个小时,线上线下师生反响热烈,在问题的热烈探讨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