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学部新闻 > 正文

“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重大项目开题研讨会召开

2023-04-12|点击数:


 

为深入推进“建设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由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开题研讨会于4月9日在长春举行。

开题研讨会的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教授主持。他指出开展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环节,是当前理论界的使命与担当。开幕式上,胡海波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项目的来龙去脉以及项目团队的研究进展,指出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是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团队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校哲学团队协同合作攻关的重大课题。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确教授在致辞中对项目获立表示祝贺,指出“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意义重大,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建设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原创性。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胡海波教授介绍项目情况)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确教授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教授主持会议)

 

在主题发言阶段,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邴正教授、孙利天教授、张盾教授、贺来教授、王天成教授、吴宏政教授、王福生教授、韩志伟教授、华军教授、李大强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邵汉明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康学伟教授、杨白教授、魏书胜教授、荆雨教授、程彪教授、常江教授、马军海副教授等,主要阐发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原创性特质,当代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逻辑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的构建,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不是“移植”“重组”“替代”,而是让哲学“说中国话”,在个性与类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阐释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基于这一思想自觉,学者们强调立足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与逻辑,从文化基因、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总体性特征,在时代问题的回应和观照中挖掘中华文化“活的传统”,寻找和凝练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

 (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邴正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张盾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王天成教授发言)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邵汉明研究员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康学伟教授发言)

 

最后由孙正聿教授和胡海波教授作会议总结。他们提出要在基础理论的层面开展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民族性、时代性、人类性相统一的维度上阐明当代中国哲学的特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特质与价值追求之于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的根基性意义。

本次研讨会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委党校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据悉,“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重大项目,是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围绕其“十四五”主攻方向——“建设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所设的五个重大项目之一,旨在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学术研讨)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

 

Copyright ©2016 marxism.ne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