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主办的“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思想主题与研究前景”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0余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哲学院荆雨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教授致辞,庞立生介绍了我校中国哲学学科的学术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阐述了本次会议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庞立生部长致辞)
(与会学者合影)
本次会议共分六场,学者们围绕儒、道、法诸家政治哲学,德、礼、义、理、法等核心观念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范式、话语方式等议题展开了充分探讨。北京大学郑开教授以“德礼”到“道法”的古代思想史转变为背景探讨了“皇帝王霸”的思想价值;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以“‘和实生物’旧说与新说及其政治思维”为题,梳理了五行观念在思想史中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和谐思维的价值渊源;武汉大学欧阳祯人教授以儒家政治哲学为核心,论述了其极具原创性的特征,及其应对世界政治局势再次焕发生机的可能;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以“封建”“郡县”的理论争锋为线索,探讨了传统秩序观念的两种结构,并以近代以来的政治变化为出口反思其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以老子的“道物论”为核心,探索其政治哲学的两种不同路向;复旦大学东方朔教授以战国时期诸子寻求秩序重建为背景,论述荀子在理论构建中对政治正当性和普遍性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以人类“生活政治”的必然存在样态为基础,探讨了个体与政治共同体的动态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宋洪兵教授以马基雅维利研究为参考,主张将法家思想研究置于人类政治本质的共通性视域中进行。
(北京大学郑开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发言)
围绕道家政治哲学,西安外事学院张丰乾教授以“小国寡民”为视角,探讨了天下观念在道家层面的理想模型;武汉大学李巍教授从庄子《齐物论》出发,阐释了道家的“致用精神”;南开大学叶树勋教授以庄子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其天下观念的“浑沌”场域特征;东北师范大学荆雨教授则以管子之“理”为主题,论述了战国道家政治哲学的秩序意识和理性特征。
围绕儒家政治哲学,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通过论述荀子“礼义之道”,追溯了荀子论“礼”之起源及其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以孟子提出的王霸之辩为线索思考了儒家政治哲学的不同面向;湖南大学陈仁仁教授以自然主义为视角探讨了古代社会秩序的来源;上海市社科院张志宏研究员从儒家应当以更广泛的视域回应现实为核心,论述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未来前景;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从教化、德礼、民本等方面详细地梳理了孔子的政治哲学主张;东北师范大学隋思喜副教授通过“道始于情”的命题,论述了“情”乃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导性问题。
围绕其他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研究员深入发掘了刘歆在春秋学方面的义理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丽丽编辑从比较视域角度,发掘了儒家和女性主义哲学关系的丰富维度;东北师范大学刘鹤丹老师从诠释学的视角,解读了先秦儒家依托六经系统对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发明”。其他与会学者也围绕会议主题,从古代政治哲学及其核心概念的多重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会议发言精彩纷呈,线上交流积极深入。荆雨教授就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了会议取得的丰富成果,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会议和对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
(荆雨教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