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学部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讨及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2-12-05|点击数:


为进一步提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科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硕博士指导教师的培养水平,明确导师职责,根据学校研究生院相关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于2022123日上午9时召开了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讨及经验交流会, 进行了研究生导师培训及相关研讨活动。本次会议以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暨研究生导师培训为主题。哲学学院全体研究生指导教师参与了此次交流会。

 

哲学院院长荆雨教授介绍了哲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相关文件,强调了学校及学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度重视及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导师应在研究生培养中具备危机意识。荆雨教授指出了研究生培养必须严把入口关口出口,即重视研究生招生的入口关,严控研究生中期考核、开题、预答辩过程关以及外审、答辩的出口关;强调了研究生导师应具备政治责任意识、论文把关意识,须以自身学术道德风范引领学生,并在学术与生活方面关心、帮助学生。

 

魏书胜教授介绍了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重点环节,肯定了哲学学科研究生集体培养的优良传统及其积极意义,但同时指出应在研究生培养的思想观念与培养方式方面进一步与时俱进,并提出了两点改进意见:其一,鉴于硕士论文审核环节的调整与外审时间要求,硕士研究生开题时间应尽量提前,最晚不晚于第三学期期末,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论文写作;其二,须增加课程培养的研究性。须先通过哲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再进一步通过研究性课程指导、督促学生自主阅读文献,落实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流畅性、逻辑性、思想性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科研的意识与能力。

 

胡海波教授以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方法、经验交流为主题进行发言,妙言要道,深入浅出,将会议推向高潮。胡海波教授回顾了不同时期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方法,强调应在时代差异中找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针对性对策。研究生培养的提高对教师的指导水平、能力与境界提出要求,但更要求学生觉悟自我意识、担当意识,具有勤奋学习的状态和精神。胡海波教授将深耕教坛多年的经验分享给与会老师:在选题意识方面,导师组应明确选题的标准、立场、眼界,根据时代要求与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学生选题的范围、类型做出具体指导在研究方法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方面,导师须将基础理论与论文指导融入每周一次的指导课中,通过理论基础指导帮助提高学生学术修养,在论文指导中带着学生分析经典文本写作的特点、风格、方式,力求在阅读、讨论与模仿写作的过程中熏染学生。

 

 

主题发言环节结束后,程彪教授、常江教授、杨淑静教授、张萍教授、李守利副教授、隋思喜副教授、刘静副教授就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了问题交流与经验分享。程彪教授指出,研究生导师应因材施教,尤其须为有学术基础、学术热情、学术潜力的人才选好有思想性、理论性、前沿性的论文选题。此外,程彪教授提到了抄写经典文本对研究生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表达方式提升的重要作用,建议以此方法助学生过文字关。常江教授指出学术论文的本质是精神生产,论文的分量其本身就蕴含着思想的力量。提高研究生论文的分量须重视三个面向,即面向生活实践,面向文本,面向自我。此外,常江教授强调学生笨想笨思的勤奋态度以及导师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多元发展需求所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张萍教授指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硕博士生培养中具重要意义。学生先得觉悟自我意识,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再谈如何提高自身逻辑论证、学术规范、问题把握等方面的能力。李守利副教授提到外部性的机制或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健全奖学金评比制度,为学生自主创办读书班、参与全国性的研究生论坛提供实质性支持等建议。隋思喜副教授指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建议在学部、学院内部建立研究生学术研讨与交流部门,组织学生定期汇报自己的研究文章、成果。刘静副教授结合以往教学实践谈到,导师共同培养的读书制度与学术工作坊能为学生提供学术舞台,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术积极性。

 

 

 

历经三小时的线上讨论,会议在杨淑静教授的主持下顺利结束。与会研究生导师围绕政治理论、导师职责、师德师风、管理制度、指导方法、科研诚信、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与讨论。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目标、方法,对推动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进一步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16 marxism.ne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