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学部新闻 > 正文

我校在京主办成仿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讨会

2015-07-13|点击数:

7月10日,由我校主办的成仿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成仿吾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解放前他曾参与创办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等革命时期的著名学府,建国后曾先后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1952年至1958年,成仿吾在担任我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期间,不仅奠定了学校发展成为正规的新型师范大学的基础,而且成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立10周年,明年我校又将迎来建校70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上,系统总结成仿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青森,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田国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宇文利教授,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平生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韶兴教授,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惠晓峰教授,湖南省娄底市博物馆馆长戴晓波,我校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李忠军教授,校内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科学处、马克思主义学部、党委统战部、高校党建研究所相关负责人。

研讨会上,杨晓慧首先致辞。他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成仿吾一贯坚持把教育事业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强调大学办学要坚持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共产党办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成仿吾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教育家的思想智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些重要原则,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可以说,这些原则和经验不仅奠定了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传统,也构成了新中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底蕴和基础。长期以来,成仿吾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精神传统,已深深积淀并体现在东北师大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实践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多年来,东北师大一直注重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传统,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以顶层设计、优先发展、重点建设,构建了“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机制,实施了“大力度、高势位、四维并进、集成创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了“因势施教、因群施教、因业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推进了“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融入、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获得了新发展。作为一项政治性、思想性、文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今天,我们深入研讨成仿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就是要追本溯源,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传统,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因根脉和源头活水;就是要充分汲取成仿吾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智慧,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增强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着眼于历史传统的开拓性和引领性,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境界。

随后,徐青森致辞。他指出,总结成仿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传统,对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历来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今年初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对于全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作出了明确部署。目前,围绕贯彻落实这一意见精神,教育部正在推进多项相关举措,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推动工程成果转化等。东北师大是我们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方面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相信东北师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进程中,一定会秉承成仿吾的思想精髓,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突出优势,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在之后的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和维度,立体、清晰、深刻地呈现了成仿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信仰追求、思想智慧、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全方位挖掘和凝练了成仿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观点、实践探索及其当代启示。同时,各位专家还就新时期如何深刻把握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活基础、时代属性、价值取向、解释原则、话语体系及发展逻辑,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和底蕴,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水平、思想品质和文化张力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新华社、《求是》《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也应邀到会进行报道。

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科学处、高校党建研究所

Copyright ©2016 marxism.ne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