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博士研究生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2015-05-29|点击数:

学科历史

我校哲学学科传统悠久,底蕴深厚。1952年成仿吾校长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1981年我校在全国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涌现出王家俊、王兴洲、吴乃恭、王宏文、李树申、薛文华、解恩泽等优秀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等研究领域居全国前列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以张澍军、胡海波、庞立生、韩秋红、崔秋锁、张富国等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1999年,获伦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中国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中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特色

我校哲学学科秉持“会通中西马哲学思想,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探索哲学教育模式”之理念,形成了鲜明特色:

1.注重哲学观与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以“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引导哲学范式转换与思维方式变革,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国哲学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西方哲学本体论、伦理学方法论、科技认识论等重要问题,形成了诸多创新性哲学话语与成果。

2.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互动。以中西马哲学比较为视域,以现代性问题为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注重哲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突出师范大学特点,重视哲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国伦理教育、西方哲学教育、科学观教育等方面取得探索性成果。

学科优势

我校哲学学科教师队伍共有4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 35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大、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多名学科带头人在教育部学科评议组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与省级学会担任重要学术职务。5年来,本学科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34 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承担国家级文史哲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项目,共获科研经费453.8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362.9多万元;出版专著、教材35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近170余篇, 7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获省部级奖励18 项。本学科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适当,学位与学源结构优良,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科方向

多年来,我校哲学的学科建设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教育”、“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研究”、“ 西方哲学史研究” 、“伦理学研究” 以及“ 科技哲学研究”5个相对稳定且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凝聚和形成了以张澍军教授、胡海波教授、韩秋红教授、崔秋锁教授、张富国教授等为带头人的学术研究团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教育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与观念变革为切入点,面向经典文本与当代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及其教育路径。本学科方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哲学教育研究相结合的新思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变革与哲学理论教育创新。本学科方向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其中,12人具有哲学博士学位。近5年来,本学科方向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出版著作10余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获吉林省优秀社科成果及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奖2项,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研究方向,以研读中国哲学经典文献为基础,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及其当代意义,深入探索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想形态。本学科方向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哲学精神,发展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与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与人文价值。本学科方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另有兼职教授2人。近5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各类课题10余项;出版《哲学与人性的观念》等5部学术专著;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等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西方哲学史研究方向,依据西方哲学经典文本,改变了西方哲学以人物、学派为对象的传统研究方式,以西方传统哲学、西方现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为视域,阐释西方哲学演变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逻辑。本学科方向现有专职教师7人(博士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6名博士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5年来,本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0篇,其中5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产生较大思想影响。

伦理学研究方向,以伦理学观念创新和范式转换、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为重点,会通中西马伦理思想,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具有创新伦理学基础理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学科方向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其中6人具有博士学位。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2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高水平论文50余篇。

科技哲学研究方向,以科学认识论与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为重点,探讨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思科技发展的社会问题,在创新现代科学思想方法、提升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学科方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另有兼职教授1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软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等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科学思想方法》、《日本科技哲学研究》等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科学思想方法、科学观与科学素养等领域产生了较大思想影响,并在日本科技哲学等领域形成明显优势。

本学科点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凝练研究方向,探索学科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求把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成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优势学科。

Copyright ©2016 marxism.ne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